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推动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我院直属党支部召开4月中心组学习与组织生活会
4月28日,我院直属党支部在线上召开中心组学习与组织生活会,我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靳祥鹏、副院长虞志益、副教授徐政基、讲师王军、党政办主任崔丹、教务员黄明鸣、许嘉茵老师、兼职辅导员庞伟、郑袁鑫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崔丹主讲,全体成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崔丹提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和弱化。她强调学院应依托专业和区位优势,与珠海高新区加强合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
与会成员对会议内容发表看法。虞志益指出,高校要设置相应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院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徐政基认为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学院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庞伟认为学院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郑袁鑫指出学院应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靳祥鹏基于本次疫情总结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建设。他从外部必要性和内部必要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外部必要性上看,多元治理主体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突出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专业知识,肩负着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重担,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一环。从内部必要性上看,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受到社会治理形式和内容、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渠道、社会基层管理者对青年力量的注入持有谨慎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机制建设来看,高效应构建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将重大突发事件纳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意识形态教育,以提升高校学生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能力,并进行系统的思维逻辑的训练。构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形式,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