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芯’光,点亮家乡——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子寒假社会实践纪实

    寒假不仅是学子们归乡的时刻,更是他们重新审视故土、感悟时代变迁的契机。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之旅。他们穿梭于乡村田野与街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发展,用行动诠释青春的责任与担当。今年学院同步启动“寒假五维联动计划”,以“初心、学业、体魄、实践、视野”五个主题为核心,为学子们的寒假生活注入更多动力与方向,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守初心、强学业、增活力、勤实践、拓视野,让寒假成为成长与收获的旅程。

文化寻根,留住乡愁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许多学子利用寒假返乡的机会,深入家乡,探寻传统文化的根脉,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广东吴川:

传统民居与非遗文化的探索

    在广东吴川,飘色、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与情感。然而,随着年轻人外流,这些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当地年轻人尝试引入短视频直播,将飘色巡游与花桥夜景上传至抖音、快手等平台,吸引了不少游客,为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加入了互联网的车道。这种“新媒体+非遗”的模式,为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在吴川进行实践调研后,2022级邱焕彬同学提出了许多创新发展方案,如:开发垂钓、采摘等农家乐项目,结合吴川美食(如烂镬炒粉、田螺粥),形成“生态+美食+文化”产业链;利用3D技术记录建筑细节;对于传统文化如飘色,录制飘色老艺人口述史,保存技艺流程。

飘色“观音送子”展示

广东茂名:

年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广东茂名,2024级廖倩妘同学深入高州市曹江镇帅堂管理区圩边村,调研当地的年例文化。这一节庆活动自宋代流传至今,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与社区凝聚力。她系统梳理了“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三阶段的仪式流程,并通过影像记录年例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群体对年例的认知逐渐淡化,传统仪式面临传承挑战。她尝试利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传播年例文化,提高公众关注度,还参与了游神巡游、摆醮、火把游行等仪式,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热烈。

茂名游神年例

安徽亳州:

药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在安徽亳州,王佳庆同学围绕“药文化”开展实践调研。亳州作为“中国药都”,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她走访药材市场、药文化博物馆,并与中医药传承人交流,探讨如何将药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她发现,当地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产业,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2023级王佳庆同学还记录了春节庙会、民俗节庆等文化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度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的保护。

重庆柳园村: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空间建设

 

    重庆巫溪的柳园村,被大山环绕,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村里的老房子破败不堪,与少数新建的现代房屋形成鲜明对比。2024级陈翔同学看到这一切,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他自学拍摄和剪辑技术,记录下家乡的土家织锦和薅草锣鼓。为了拍摄土家织锦,在织机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只为捕捉每一个细节。他还采访了村里的老人们,听他们讲述过去的艰辛与美好。他坚信坚持“文化寻根·创新未来”的理念,持续努力,柳园村一定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让古老的土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村庄里的旧房子

浙江下社村:文化礼堂与社区活动

    浙江温州洞头区的下社村,是一个典型的海岛渔村。过去,村民们以捕鱼为生,生活条件艰苦。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下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级黄文涛同学记录了村里从石头路到柏油路的变迁,见证了村民们从旧石屋搬进现代化别墅的过程。下社村通过翻新文化礼堂,开展社戏演出、重阳敬老活动等形式,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他积极参与社戏演出志愿服务,维护现场秩序,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帮助。村民们说:“看到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生态宜居的家园,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下社村新旧建筑物对比

村民观看越剧现场

湖南临武:寺湾村的新旧交融

    湖南临武的寺湾村也在经历着新旧交融的变迁。老宅修缮一新,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唐玺凯同学深入村庄,记录了新旧建筑的对比,并采访了参与建设的村民们。一位老木匠感慨道:“祖宗传下的卯榫手艺不能丢,但也要让娃娃们住得安稳。”在文化活动中心的竣工庆典上,村民们欢聚一堂,庆祝新生活的到来。2024级唐玺凯同学表示:“看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们明白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满足。”

寺湾村文化活动中心

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乡村

 

四川清流镇: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成都新都区的清流镇,有一处名为乌木泉的湿地公园。曾经,乌木泉因淤堵而功能受限,如今却成为成都市民的“绿色福利”。当地政府通过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水系生态,还推动了“泉水农业”的发展。2024级宁希童同学深入调研,记录了乌木泉从荒芜到繁盛的全过程。她还参与了当地的木厂会,见证了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宁希童同学说:“清流镇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乌木泉的湿地公园照片

广西贺州:环境整治与生态改善

    在贺州市河西村,2024级梁焱同学发现村内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村民随意倾倒垃圾,缺乏公共卫生设施,而如今村中已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点,并增设了绿化带与绿化池。她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垃圾分类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向村委提出改进意见。她还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向村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

整治后的村庄一角

    在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仅记录了家乡的变化,更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同学们反馈,这次实践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它不仅能改变一个村庄,更能凝聚人心。他们表示:“我们用镜头记录了家乡的文化,也唤起了更多人对家乡的眷恋。”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看到家乡的变化,他们称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的保护。

    这些年轻的学子们,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认为,只要心中有爱,脚下有力,家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在未来的日子里,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青春的力量书写更多关于家乡的故事。期待这些年轻的学子们能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为家乡的明天贡献更多可能。

 

图文来源:黄文涛、梁焱、邱焕彬、陈翔、唐玺凯、宁希童、廖倩妘、王佳庆、武泽坤

资料汇总:陈柳

编辑:微电青媒

初审:杨博文 黄炳荣